崔顥 岧峣太華俯咸京,天外三峰削不成。 武帝祠前云欲散,仙人掌上雨初晴。 河山北枕秦關險,驛路西連漢畤①平。 借問路傍名利客,何如此處學長生②。 【注】①漢畤(zhì):漢帝王祭天地、五帝之祠。畤:古代祭祀天地五帝的固定處所。②長生:隱居山林,求仙學道,尋求長生不老。 14.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,不正確的一項題(3分) A.詩題“行經華陰”,必有所往。所往之地,便是求名求利的集中地“咸京”;太華、三峰、武帝祠等即為京都附近名勝。 B.詩的前六句全為寫景。由總而分,由此及彼,有條不紊。起句氣勢不凡,以神仙巖穴的華山壓倒王侯富貴的京師。 C.首聯寫遠景,頷聯攝近景。遠近相間,景色沁脾,自然美妙,令人移情,為尾聯“何如此處學長生”的發問作了鋪墊。 D.頸聯浮想聯翩,寫意雄宏。詩人在華山下,看到黃河與秦關,馳騁想象,虛實相生,描繪出一幅雄偉壯闊的畫面。 15.詩歌抒發了怎樣的情感?從全詩著眼最主要的表現手法是什么?(6分) 答 14.D(“詩人在華山下,看到黃河與秦關”錯誤,在華山下,同時看到黃河與秦關是不可能的,這里有想象,虛寫,而非全“看到”。) 15. ①詩歌描寫了祖國山河的壯美瑰麗,抒發了詩人對奔走名利者的不恥以及對學道求仙的向往之情。②即景生感(借景抒情,情景結合)。全詩打破了律詩的起承轉合的格式,別具神韻,前三聯雖有層次先后,卻全為寫景,尾聯筆鋒一轉,綰合前文,感嘆自己奔波于仕途;但詩人沒有直說,反向旁人勸喻,導出"何如學長生"的詩旨,隱約曲折。
|
|||||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