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 嶠 大江開宿雨,征棹下春流。 霧卷晴山出,風恬晚浪收。 岸花明水樹,川鳥亂沙洲。 羈眺傷千里,勞歌①動四愁②。 [注]①勞歌:勞作者之歌 。亦指憂傷、惜別之歌。②四愁:“四愁詩 ”的省稱,張衡著,后泛指愁思。 ①霽jì,雨過天晴。 ②羈jī,馬籠頭。羈懷:旅途感懷 ③勞歌:勞作者之歌。唐?張旭《清溪泛舟》詩:“旅人倚征棹,薄暮起勞歌。”明?王世貞《阜城道中》詩:“春色晝冥冥,勞歌倦自聽。”亦指憂傷、惜別之歌。唐?駱賓王《送吳七游蜀》詩:“勞歌徒欲奏,贈別竟無言。”唐?許渾《謝亭送別》詩:“勞歌一曲解行舟,紅葉青山水急流。” 1.詩中動詞極富表現力,“開”以動寫靜,形象地寫出了 的情形, “卷”字運用了擬物的手法,形象地寫出了 的景象。(2分) 2.詩歌表現了什么樣的感情?請結合全詩作簡要分析。(5分) 參考答案 1.(2分)“開”以動寫靜,一夜春雨后,江面水漲,視野開闊的情形(1分),“卷”字運用了擬物的手法,形象地寫出了霧散天晴山影清晰的景象(1分)。 2.(5分)①以樂景寫哀(或反襯),夜雨過后,江面開闊,霧卷山晴,風恬浪收,江花欲燃,綠樹映水,山鳥曼舞,如此明麗活潑的景象讓詩人倍覺漂泊之愁(3分,手法1分,結合詩句1分,情感1分);②尾聯直抒胸臆以“傷千里”“動四愁”更加鮮明地表達了羈旅之苦(2分,手法1分,情感1分)。 翻譯: 一夜春雨過后,廣闊的江面一改往昔平靜之態,變得洶涌奔騰,浩蕩無邊。我將乘著遠行之船,順流而下。晴空之下,繚繞山間的云霧如一張卷軸慢慢收起,露出了青山秀麗的姿容。晚風恬適,江浪漸平。夕陽中,江岸盛開的花朵絢麗如火,茂密參差的綠樹映水如畫,更有一群山鳥在沙洲上紛飛曼舞。眺望千里,我這羈旅他鄉之客不覺悲從中來。忽然,船上傳來離人的惜別之歌,更牽動我萬端愁思。 李嶠(644-713年)唐代詩人。字巨山,唐代贊皇縣人。隋內史侍郎李元操曾孫,少有才志,20歲舉進士。初為安定縣尉,累遷給事中、吏部尚書、中書令。李嶠剛直廉正,因觸忤武后,貶為潤州司馬。后召為鳳閣舍人。一生崇尚節儉,反對鋪張。曾反對武則天在洛陽白司馬坂建造大佛像,但未被武后采納。李嶠在文學上造詣很深,詩文為當時人所稱道。前與唐初四杰王勃、楊炯、盧照鄰、駱賓王相接,中與崔融、蘇味道齊名,和蘇味道、崔融、杜審言合稱“文章四友”。晚年,被尊為“文章宿老”。李嶠是武則天至唐中宗時期最著名的御用文人,其詩多為詠風頌物之作,詞新典麗,而內容較為貧乏。代表作“汾陰行”頗為時人推崇。
|
||||||